您当前位置: Kaiyun官方网站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类别: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10-24 07:47:51 浏览: 次
Kaiyun7月8日 彭水头条 彭水今天发生的事儿2020年7月以来,彭水县多地遭受暴雨袭击,河水上涨,山洪暴发,交通临时中断,人车被困雨中……灾情就是命令!彭水警方全警动员,逐水而行,闻警而动。
7月7日,县局指挥中心接到群众救助电话:汉葭街道、桑柘镇、长生镇等多地出现灾情,情况危急!全体参战民警、辅警立即赶往受灾地区。
7月7日下午15时许,汉葭街道沙沱社区画廊路山洪暴发,路过群众被困,情况危急!汉葭派出所立即派出警力赶赴现场。在派出所与消防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历经3个小时的抢险救援,成功转移安置20多名受灾群众。随后,民警在现场拉起警戒带,疏散车辆及周边群众。
7月7日15时54分,桑柘镇李家坝突发险情。民警立即赶赴现场处置,紧急疏散受灾群众70余人,引导40余台车辆安全转换路线通行。
因连日来暴雨冲刷,长生镇水田坝村河水肆虐,场镇陷入一片汪洋。没有救援船支援,眼看着水位仍在上涨,民警罗洋说“不能再等了”,他毫不犹豫冲进被水淹没了一半的民房,背着群众深一脚浅一脚的淌过积水,将数10名被困群众背到了安全地带。长生派出所民警辅警全体出动,转移受灾群众200余人,全镇无一人员伤亡。
7月6日,有一群众在彭水县乌江商贸园流域不慎落水。特警大队巡逻民警迅速携带救生装备开展紧急救援。在海事处的支援下,特警队员成功将落水群众救起,及时送医救治。同时,特警大队安排警力在乌江、郁江两岸河堤巡逻,设置警戒带,疏散周边围观群众,通过喊话器对附近群众开展汛期安全警示教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自暴雨袭击以来,彭水县公安局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组织特警、交巡警、派出所等警种部门近300名民警、辅警奔赴在一线余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抗洪抢险仍在进行!
7月7日下午,彭水县城至马鞍溪方向低凹地段,因暴雨夹带泥沙、垃圾、枯叶等杂物导致下水道排水口堵塞,严重积水,数十辆车逡巡不前。交巡警大队勤务中队民警刘文峰、辅警徐志立即跳入积水,徒手清理下水道口附近的垃圾;并从附近居民家中借来铁锹,及时给遇障车辆清理出了一条绿色通道。
为了保障过往车辆及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交巡警大队在多个积水路段设置交通警示牌,对危险路段进行警戒封锁,引导行人和车辆绕道通行。灾难面前,交巡警全体民警辅警24小时值守岗位,先后排除交通安全隐患4处,及时疏导畅通各主要干道的交通秩序。
7月6日,有一群众在彭水县乌江商贸园流域不慎落水。特警大队巡逻民警迅速携带救生装备开展紧急救援。在海事处的支援下,特警队员成功将落水群众救起,及时送医救治。同时,特警大队安排警力在乌江、郁江两岸河堤巡逻,设置警戒带,疏散周边围观群众,通过喊话器对附近群众开展汛期安全警示教育,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自暴雨袭击以来,彭水县公安局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组织特警、交巡警、派出所等警种部门近300名民警、辅警奔赴在一线余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抗洪抢险仍在有序进行!
受昨日强降雨及上游来水量增加的影响,乌江彭水段水位再次大幅上涨。到7月8日上午十点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乌江彭水县城水位涨到225.06米,到达警戒水位线。
上午十点,在彭水县城乌江西路河堤看到,乌江彭水段水面变得十分浑浊、宽阔,河堤最下面的一级台阶已经被江水淹没了一大半。据长江上游水文网8日9时的监测数据表明,乌江彭水县城的水位达到了225.06米,比平时215米的正常水位上涨了近10米,已经到达了225米的警戒水位线。
据了解,乌江彭水段未来水势仍将缓慢上涨,我县相关部门及沿江乡镇、街道已安排人员船只,加强应急值守和沿江巡查,切实做好水上交通安全、水上救援准备等各项防范应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桐油是将采摘的桐子树果实经机械压榨,加工提炼制成的一种优良的带干性的植物油,整个过程被称为榨桐油,是一项传统技艺,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体力劳动。曾经,彭水的桐油因产量高、质量好闻名全国,远销国外。
如今,桐油却风光不在,随着历史的长河慢慢消退,民间仅留极少数的榨油小作坊和榨桐油技艺。近日,记者走进万足镇廖家村探秘传统技艺榨桐油,寻找关于桐油的故事。
每年农历的九月,彭水的桐子树果实开始成熟,周洪锡跟村民们一样也要上山采摘桐子。周洪锡今年74岁,家住万足镇廖家村2组,一个苗族氛围浓郁的寨子。周洪锡精通多项传统手艺,是一位老手艺人。其中榨桐油便是一项,有着40年的榨油经历,在整个寨子中,周洪锡家的榨油机也是唯一的一台,所有的工具保存完好,每年仍然在坚持榨油。
今年,周洪锡“退休”了,把这项活儿交给了儿子周仁平,只是不时在旁边做一些指导。“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榨桐油,技术这一块完全没得问题。”周仁平说。这门手艺得到了传承,让周洪锡感到很欣慰。
周洪锡介绍,桐子要经过“晒子”、“破子”、“制饼”、“装饼”、“打油”等多道工序后才能榨出油。
把桐子采摘回来后堆在吊脚楼的屋里平铺开,在自然风的作用下,桐子外壳因水分逐渐减少变黑。进入冬闲时节后,在屋里生一盆火,村民们就坐在旁边开始剥桐子,去掉壳,取其籽。记忆中,剥桐子虽然只是手上活儿,但是很糊人,黑色的汁液沾满双手,十分难洗。
剥出桐籽后,接下来就需要用炕灶蒸桐籽。炕灶是特制的,根据需要确定大小,呈长方形的土胚,下方是灶孔,里面用竹子铺成。把桐籽平铺在上面烧火蒸,蒸掉水分,使其干燥,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桐籽蒸干后用粉碎机打成粉。周洪锡说,没有粉碎机的时候就是用石磨进行磨粉,随后将打碎成粉的桐籽放入大甑子蒸熟。
接下来就是制作油粑,将铁环重叠,稻草放进环内,用木棒杵紧;把桐籽粉倒进甑子里杵紧,取掉甑子后用脚踩紧,一个油粑便制作完成,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剩下的油粑后,就可以开始榨油。
榨油前,先检查榨油机,主要是看油箱里有机油没,榨油机的原理就是通过人握住手柄上下压通过油泵产生压力挤压油饼让油溢出,为物理方法。装上油粑,便可以榨油,一边压便可以一边加油粑,榨出的油滴入下方的油槽里,再流到另一端的油桶里。
周洪锡介绍,最初榨桐油是采用木榨,更费体力,到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便开始用机器榨。1973年,他花了一千多元买了全寨子第一台榨油机。
据《彭水县志》记载,清末及时期彭水就开始栽种桐子树,1955年,彭水收购桐油3755吨,人均11.50斤,居全国之冠。1960年,全国桐油生产现场会在彭水召开,促进了桐油发展,常年产油3250吨以上,年产值近1000万元。70年代,油桐栽植趋于良种化、科学化,面积也有所增加。1985年,全县桐林面积达35万亩,产籽9250吨。销往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成为彭水人民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时桐油成为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全县都大力发展种植油桐。”周洪锡回忆,当时的桐子产量高,质量也很好,100斤桐籽能榨35斤油,一天4至5个人分工协作,最多能榨600斤桐籽,忙的时候更是通宵做。
一条青石路被脚步磨去了棱角,变得光滑发亮,见证曾经的繁华;一个个背桶装满了桐油,在一杵杵的歇气中背到万足场,然后销往全国、销往世界。“那时我一天都能背80斤桐油到万足场去卖,一斤能卖2元钱。”谈到桐油,周洪锡的妻子廖廷秀也深有体会。
桐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好、附着力强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不导电等特性用途极为广泛,是制造油漆、油墨的主要原料,大量用作建筑、机械、车船、渔具等的防水、防腐、防锈涂料,并可制作油布、油纸、肥皂、农药和医药用呕吐剂、杀虫剂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桐油的功能被更多的新材料所替代,慢慢地退出舞台,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少能买到桐油。周洪锡的榨油机有很多人上门想收购,但他坚决不卖,就让榨油机继续记录着历史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